前陣子做了一個訪問,說了有關當旅遊記者及寫旅遊書的事,當記者的事之前也寫過了,趁這個訪問,沙米整理了寫旅遊書的事。

曾經,聽過有朋友說,有人聽到「買旅遊書看一下」的時候,馬上給了一個很不俏的反應,認為「懂得去旅行就不靠這種書」,又或者是直接給個鄙視的眼神。

曾經,也有朋友說,有些人認為寫這種書很簡單(可能認為凡寫書都很簡單),什麼人都可以去寫……這下子我也不懂給反應,只能說想法有點幼稚。

或許,「那些人」可能不太了解一本旅遊書是如何誕生,當中各方工作的人經過很多努力,才得以把這本值數十元的書做出來。

寫一本書,連採訪,動輒要用上半年,加上編輯排版,快則十個月,正常一年,慢則可以拖兩年。比生個小孩的時間還要久。

出版社也不是什麼人都請來做作者,你不是讀傳媒的,或者不是對某個地方很熟悉的,基本上都不能做,當然有些例外,例如很有熱誠的人,跟著前輩跑一陣子也可能成作者或記者。總之,也不是不用經驗或者訓練。

最初,作者要交計劃書或大綱,老闆或總編輯確認後才生效,工作才可開始。別以為這些工作很簡單,寫計劃書要做資料搜集,要看看市面上有沒有同類的書,要考量市場,最複雜的沙米花了一個月去做。

以沙米為例,由籌備到交稿最少9個月時間,如果是指南書,一般會用一個月作資料搜集,然後聯絡觀光局,再開會談贊助,機票酒店交通全部都是自己負責起來,新書可能要待在日本三星期至一個月,更新的話也要一星期。

因為budget有限,能獲得贊助會減輕一下壓力,作者可以分為版稅和稿費兩種收錢模些,無論是哪種模式,贊助這東西是不可或缺。

不過,沙米是個很固執的人,有些人會甚麼贊助都要,而我則是先看過評價及公司資料,認為是值得介紹便主動聯絡,特別是酒店和餐廳都有這種原則。有時會請觀光局幫忙,可能贊助的不算很多,但沙米還是由衷的感激他們,因為往往大家都花很多時間去談內容,會議一個接一個。像這次九州之行,正式會議兩次,然後跟各縣個別電話電郵跟進,所花的時間也不少。有些贊助也可能要計劃書,一項一個,花的時間也頗多。

前期的工作做好了,出發之時便全是靠自己。但計劃趕不上變化,每晚臨睡前和起床時,都會看一下天氣,因為日本的天氣也頗多變化,萬一翌日突然下大雨,行程便要改。有時也因為天氣要調動行程,牽一髮而動全身,要改車票、重新安排行程,甚或要改酒店,為的是希望照片拍出來要好看一點。有時不幸行程不能改,在天晴的日子,也可能山長水遠再跑某個景點一次,最近的九州之行也遇到不少。像軍艦島的行程是臨時加上,只因為要視乎天氣而定,這樣一改,連從長崎回福岡的車票也要改,要重新計算從酒店回車站的時間,不然就會錯過了這班車。日本地大脈博,再等下班車可能要花去半天。

去年沙米的北海道之行,忘記了帶國際駕照,要將整個層雲峽和帶廣的行程臨時重新編寫,層雲峽要臨時預約taxi,帶廣又要研究bus的班次,再要遇上幸福站突然維修,情況也相當多變。因此,作者經常要處於不穩定的狀態,所有決定都是以書本內容為先。

回來後,不等於已完成,這只是完成了60%的事,餘下的40%就是文字了。很多人以為處理文字是如何簡單的事,但當你要面對海量的日文網頁,要翻譯成大家看得懂的中文,面對古蹟建築要查證過去,有時甚至要了解各種建築風格,遇到歷史人物又看日本歷史,大概對於陌生的景點,寫一段200-300字的簡介,也要花30分鐘。

面對遊記式的書,沙米還要把相片修好,因為這種書的相片很重要,除了沙米的心情外,一張漂亮的相片是能吸引讀書的目光,甚至勾起他某種旅行的記憶。遊記式的書重要是相片大,文字也相對較多,感性的內容也是必須的,所以撰寫的時間要用盡腦汁,如何形容那地方呢?是什麼樣的心情呢?味道如何呢?真的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到嗎?

撰寫內容花時間最長,完成後便要交到編輯手中,這時要處理地圖。有些可能編輯會負責,但大部份作者都需要自行處理。標好地圖後,交給編輯再交由美編去繪畫。編輯這時會將稿件交來作者二校,仔細將錯誤和不足的地方修改,面對海量的文字和內容,有時加上排版的第四校後,都可能有遺漏。因為編輯也好、作者也好,手上不只有這一項工作。排版出來後,編輯會做第3校,作者做第4校,有時作者還會做第5校。不過第5校一般都只會把第4校的錯誤看看是否已修正。然後到地圖的校對,再來便是封面,寫好作者序和版權頁,編輯定好書價,沒有大問題便拿去印刷。印刷時間不需要很多,幾乎98%的時間都是花在內容上。

一本旅遊書,要賣錢,出版社要生存,作者也要生活,當中要考慮商業原素。所以,如果是指南書的話,面對的是大眾,所以有些人認為這種書沒有用,因為寫的東西太主流。不過,主流的東西是大眾想要的內容,要生存便要貼近大眾的需要,在主流東西以外,當然也容許一些非主流的東西。有些人說好吃的拉麵不會出現在指南書中,當然啦,因為那家店並非在熱門車站附近,作者不能將該區編成一區來寫,自然想做也不能做。一般一區起碼有8-10個景點,才能自成一區。

這種非主流的東西,便要靠遊記式的旅遊書去處理了。看似空間較多,但出版社也同樣要考慮市場的需要。

沙米不知道其他作者的想法,自己對於每一部書都是自己的親生兒,有時幫忙更新的書,也視如己出,因為一本書至少要對著它一年。所花的心血難以計算,還有編輯和美編的幫忙,幸運的話有觀光辦事處的協助,一本書,並非什麼人也能勝任。如果人人對待工作的態度都這樣輕率,那麼就不會有高質素的旅遊書了。沙米也解釋多次,旅遊書分多種,指南書即工具書,以實用為主;遊記以抒發多,內容自由度較大,缺點是很難賣錢;主題書,以某種主題為主,如《日本百名宿》,說明介紹為前題,這種書的市場更小,但是很專業。

這是沙米寫書的工作,有些人或可能不同,不過寫出來可以讓朋友都了解一下,不然以為沙米隨便寫幾隻字便可以收錢。做一本書動輒花一年,如果是版稅的模式,也意味著作者要在一年半後才開始正式收錢。以香港計,版稅會在出版後六個月才計算。台灣好一點,大的出版社會在出版後兩月內預支部份版稅。

若果你曾經對旅遊書有某種感覺,看完這篇後會否有新的看法?

Loading

Facebook Comments
(Visited 143 times, 1 visits today)